国际交流专栏

学生感言专栏-陈晓兰

[返回]

 

在香港所收获的

在香港学习了一年,虽说要看的书会很多,考试会很多,考得会很难,压力会很大,东西会很贵,和人交流会有困难。但是,在香港的一年确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首先是学习上的,理论课上很多老师讲课时不仅仅交给你需要掌握的内容,还会教你掌握这些内容的快速而有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会结合临床来讲,让我们学以致用。教临床技能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量血压时为什么要用手摸着脉搏直至感受不到脉搏时才用听诊器听上压,比如腹部检查触诊时为什么要蹲低身体。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老师也一直强调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做学生,而要把自己当做“doctor-in-training”。只有时刻记得自己将来时医生,才能在遇见问题时认真对待,像个医生一样去寻求解决方法。

我记得在刚进入医学院的时候,罗医生就告诉我们,“医生不能仅仅是治病,而是要治人。”去香港之前,虽然模模糊糊地知道说“治人”是不仅关注病人的疾病,更是关心病人本身,当怎么样才能做到“治人”而不是“治病”呢?关心病人除了亲切地对待他们,治疗他们的病痛,还能做什么却不知道。在香港学习,看到那里的医生对待病人,才真正明白其实“治人”不难,只要你多想想病人需要什么,接下来的治疗要怎么做才能让病人更轻松一点就能可以了。比如说,做腹部检查的时候前,提醒病人说你的手可能会比较冷,并先接触一下病人的手臂让病人感受一下你的手温,避免病人被突如其来的寒冷吓到。要拉高或褪下病人的衣裤前,也要先征求同意再进行。做的事情虽小,却是真正地在关心病人。

另外,香港人在公共场所的表现也让我深受震撼。乘电梯时,他们会主动站在右边,空出左边让赶时间的人通过。在没有红绿灯的地方,汽车司机也总会停下来让行人先通过。在香港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路,知道的人总会很热心地告诉你要怎么走。我想,这体现的是一种素质,一种随时为他人考虑,即使对方是陌生人也一样的精神。诚然,有很多人因为生活习惯生长环境等等因素,并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但是,这种习惯是好的,我愿意保留着这种习惯,并努力地推广。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如此,社会的摩擦矛盾一定会少很多。

总之,去香港学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很庆幸自己把握了这个机会。在香港学习的一年,极大地完善了我自己,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如何对待医生这种职业的问题上,甚或是在生活上。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