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专栏

学生感言专栏-许钦聚

[返回]

 

对学习方法的思考和分享—赴香港中文大学交流有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走在百万大道旁的羊蹄甲树下,回想起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藤野先生》中这段讽刺“清国留学生”在日本求学期间玩物丧志的这段话,我不禁暗暗告诫自己:香港这座城市纵然繁华,但我来香港中文大学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

在香港中文大学这个有着清静舒适的自然环境和认真进取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的大学中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也有了多方面的成长和启发,包括学习、生活以及时间安排等方面,在此与诸君共飨。

在学习上,如何系统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一直是很重要的问题。港中大较多的自由安排使我有时间探索、比较和思考各种学习方法。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写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纵使在今天各种电子设备和学习软件盛行的时代,朱熹此训,仍犹适用。个人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眼到”即要有高质量精品的阅读材料来学习,老师授课用的PPT确实是准备期末考的好材料,老师亲手整理的笔记讲义也是对他们课件的一个有效的解读工具和总结,但是,只把课件中的内容“背熟”就是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了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时就需要“心到”,即真正理解一个知识点。并不是信息量越少的东西才越容易记,人脑对于其真正理解的事物才能记得迅速而长久,比如若只给一个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公式而不给出各符号代表的意义,则这一个公式很难被记忆,更谈不上应用。老师的课件因为每一页的篇幅限制,无法包含对知识点的较为详细的解释,而且由于PPT的特性——其展示能力很强但阅读的连续性很差,而且并不是所有老师都精通制作精美的PPT,所以只看老师的课件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从而有效构建知识体系的。个人认为,听老师讲课和阅读一本合适的课本在此时就尤为重要,授课老师毕竟是已经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并且有能力向大家解释的。但是,大学教员与初高中老师的选拔和性质又有所不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他们中有些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一定能使你完全听明白。这时一本合适的教材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好的教材对各个知识点有详细的解释和例子,而且其语言是经过作者和编辑精心推敲过而目的是尽量能使各种阅读者理解的,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讲师”。真正理解才是真正内化了知识点。如果说“眼到”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心到”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那么“口到”即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个人发现,如果在课后有充足的时间把学到的知识通过用纸笔或者电脑等整理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笔记,一方面在“输出”的过程中我们从另一角度把知识加深了一遍印象,另一方面也给以后的回顾之中留下一份可读性和连续性很强的复习材料。

在生活与学习的平衡上,我仍然记得第一节课上的教授对我们说:“每天都需要抽出一点时间’款待’一下自己。”无论大学的学习多么繁重,该有的大学生活还是要有的。我每天都有时间练习学了很久的小提琴,每天都有时间欣赏喜欢的音乐,每周都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和看电影,还与外国朋友聊聊天交流各自国家的生活……虽然这些时间不多,但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使我的内心保持灵性,精神保持乐观,而不至于渐渐对学习和生活感到厌倦。在时间管理上,先安排好每天休息和一两小时娱乐的时间,剩下的大段时间则用来学习,这样就能在大段的学习时间中保持专心和高效。

在香港中文大学一学年的时间不多,但是收获还是不小的。这段日子将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感谢我的高中母校使我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感谢汕头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基金会和香港中文大学提供如此宝贵的机会。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