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专栏-陈奕纯
[返回]
从前的自己从未想过在以后能与香港有一段长达十个月的缘分。这一切都要感谢汕大医学院和李嘉诚基金会,给予我这个宝贵的机会,在我二十年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隔半年重新回想,这十个月所经历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我至今还能回想起第一次坐校巴到宿舍一路上那种的九曲十八弯的感觉。中大不愧有山城之称,整整占据了一座山头。因为我们住在I-house,每天去上课都要爬七八层楼高的阶梯,爬一段斜坡后搭10层电梯,再走上一段弯弯绕绕的路才能走到教学楼,这曲折的路途像极了求医之路,好在,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并肩而行。
曲折的“上学路”
刚到香港人生地不熟,我们八个人很多时候都是集体行动,一起办手续办证件办手机卡,一起去沙田买生活用品,一起打火锅,在陌生环境中的一起解决困难,在学习上互帮互助,互相鼓励。这样让我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新的生活。
我们八个人的合影
香港这边的教学模式和汕医很不一样,课程比较少,不要求强制上课。每节课都有record,可以在网站上看上课回放。这样的安排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但是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却只高不低,对个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程度都是很大的挑战。一个课程由很多位教授完成教学,每个教授都只教授他们专业领域的内容,所以他们可以很精心地准备,每一个ppt都融汇了他们多年研究的内容,集合了很多本textbooks的精华,每一节lecture的信息量都很大,效率也高,听下来都是收获满满。每一个小模块上完之后都会有tutorial,十个人左右的case-based discussion,由一个导师引导我们把医学知识应用在临床情境中,对我们加深知识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中大很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单是Bioethics这门课就要学六年。上这门课之前要到一个网站上阅读相关文献,完成作业,每次围绕一个话题上完lecture之后是小组discussion,讨论的都是比较controversial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同学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个关于Advance Directive的话题。学习网站上除了相关文献,还有香港法律承认的正式文样式件,也有香港民众意见的采访视频。那节lecture请了一个临床医生给我们讲述她在工作中所见过的故事, 课后tutorial上同学也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意愿及原因,随后导师做了扼要的总结。这样的上课形式让我们不止局限于加深对Advance Directive知识层面上的理解,还让我们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思考病人所做的决定的背后所可能的因素和后果等等,对于日后临床上的应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他们还有专门的Professionalism的教学网站,这门课程强调了医学生和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其他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散布在每个教学的细节中。通往Dissection Lab通路两边的墙壁上贴满了纸条,上面有医学生对大体老师的感谢,有大体老师家属对亲人的寄语和对医学生的希冀。在上第一节Dissection的时候,老师们带领我们用默哀仪式表示对大体老师的尊重与感恩。结课后,学校会组织学生为大体老师的家人写致谢卡片并举行撒灰仪式,送功成身退的大体老师最后一程。这些细节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醒我们要不忘感恩于每一个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人,也更加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因为日常学习压力很大,所以中大有设置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考试时期更是在各种角落随处可见一下鼓励的标语。学生服务中心的老师很关心我们这八个人,专门请我们吃了午餐,一起聊我们在香港的生活,还请来了几位内地的学生给我们提供学习上的建议。平时上课的教授也很关心我们,在mock exam之后专门给我们八个人开了个小会议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并表示关心。这些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动力。
学生服务中心的老师为我们准备的零食
香港人给我的感觉很温暖,大多数人都很有人情味,他们会主动站在电梯的右边,把左边留给需要急行的人,他们会微笑着对陌生的清洁人员说“早晨”,会在下车时对校巴司机说“唔该”,会主动带问路的人到目的地。刚到香港后不久,还没见面前我的小组成员就主动邀请我一起吃饭,很努力地用不熟悉的国语和我交流,很照顾我这个社交上不太主动的人。这一切足以温暖一颗身处异乡有些无措和迷茫的心。
我与tutorial小组的合影
这一年总的来说,有哭有笑有成长,挥洒过汗水,收获了知识与友谊,学到了更多人文的东西,更加坚定我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再一次感谢汕大医学院和李嘉诚基金会给予我这个宝贵的交流机会,感谢培养过我的高中母校,感谢中大和汕医的老师们和教授们的教导与关心,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们的鼓励。我会带着这份感恩之情一路走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