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专栏-姚晓旋
[返回]
2017年9月,我有幸以一名交换生的身份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开启了新的学习之旅。在此之前,我们的老师就鼓励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获取优异成绩;既要向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展示汕大学子的风采;又向汕医的老师们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汕医学生是足够优秀的。于是我要求自己:在这里,既要认真学习,也要感受港岛文化,做到劳逸结合,不让汕医的老师们失望,也不让自己失望!
刚来到CUHK的第一个星期的确很舒适,因为这一周是Orientation week, 国际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熟悉校园和周围的环境。我和我的同班小伙伴一起约着去逛校园,摸清楚上课的地点和路线,也到校园外感受了城市的生活,真的觉得自己无比的幸运。
然后一周以后,校园生活正式开始,生活节奏完全改变,完全进入了港人模式。CUHK上课的时间不多,一周四日课程,每天大约四节课。这就说明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自主规划我们的学习。没有固定的课程表;CUHK有一个学习网站,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当周的安排,并且提前下载到上课要用到的课件,学校也会给学生推荐每一个课程适用的教材。学校也会延迟一周给同学们课堂的录音,方便同学们有任何不懂得地方都可以自行去网站打开录音来回听老师当时在课堂里面如何讲解这个知识点。另外,在CUHK,大课不点名,他们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大学生作为成人,理应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local的通识课都统一安排在周五,这些自由选择的社科不会与专业课冲突,可以更加方便学生集中精力攻克自己的专业课。这是我认为CUHK 课堂做得很人性化的一点,与国内许多高校的安排都很不一样。
我很喜欢CUHK的课堂,是因为它的每一分钟都值得学生用百分之百的精神去认真听。每一个Lecture 对应的PPT都是教授们集合了数本教材,加上自己十多年的学识,再结合时下最新的相关的科研知识,或者当下最常见的临床知识,转化成含金量极高的知识清单,有条理、又简洁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老师不是在简单地念PPT,而是在帮你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和理解。同学们需要在课后自己继续消化,最好看一下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让同学们更好地去填补这座知识框架,学习得更加牢固。也就是说,学生的课堂时间与自主学习时间的占比是合理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消化,老师的课堂以引导为主。我认为这一点是国内很多高校都做不到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学校去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除了大课,还有小班授课的tutorial。CUHK的tutorial跟我们汕医的PBL不大一样,两者虽然都是case-based,但是CUHK的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我们汕医的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自主查询相关知识、自主学习,再相互分享。上tutorial之前,我可以提前得到当天需要用到的材料,进行预习,case的内容都是以近期学过的相关知识为背景的case,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更好地让老师倾听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是如何理解的,然后再让老师们去分享一些答案,再让同学们交流,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我最喜欢的课程还有解剖课。进入解剖室的前面有一个装修得很庄重的长廊,里面有一面感谢墙,上面镶满了捐献遗体的“无言老师”的名字,即表示医学院对他们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伟大行为的致敬,也提醒了学生们要好好珍惜这些学习资源,要懂得感恩。在第一堂解剖课上,课程安排负责人就带领所有学生对捐献遗体的逝者们表示悼念和感恩,这让我感受到了人对生命的敬重,让我更加感恩这些伟大的无言老师。当我手握手术刀进行解剖时,我感觉自己在和无言老师进行无言的交流,他在向我展示生命的奥妙,身体的秘密。
我认为,CUHK的解剖课不仅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和生死教育。解剖课的内容也很让人兴奋。在课前,我们可以拿到每堂课的guideline和任务卡片,先是视频示范和讲解,然后将手术刀完全交给学生,10人一组地开始解剖。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我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如果过程中遇到瓶颈,可以向巡逻的教授们求助。完成任务后,我们要向教授汇报,在大体上指出解剖结构部位,相关的解剖知识。教授再做最后的补充和总结。我很珍惜、享受每一次的解剖课,课前做足功课,争取当“主刀”,并抢答老师抛出的问题。我是在这里和local们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也是在这里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汕医学子的风采。
除了校园内的学习,我还能够到香港中文大学“附属”的威尔斯亲王医院上临床技能体验课。这些可不作考试要求,但是可以拉近学生和临床的距离。我每次都很享受去医院上课的时光,因为除了可以到医院看看香港的真实的医疗环境,也可以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且也没有考试的压力负担。另外,我参加了CUHK医学院的一个人文关怀的课程,并且去到一个家庭医生的诊所观察了两天,算是对香港的医疗条件和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香港,公立医院看病虽然便宜,但是要等很久,难缓解急病;私家医院看病虽然容易,但是价格稍贵,并非人人都能够负担得起。这种医疗环境与国内的医疗环境是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冲击对于我们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也引起我们医学生对当代医疗事业的反思。
还想谈及一下CUHK的考试模式。与国际高校的考试模式一样,CUHK的育人模式也是“宽进严出”。学校基本忽视学生的出勤率,但是考试的内容非常难,不听课不认真理解PPT每一个词都会容易挂科。全校课程英文授课,香港的医学生本来就是香港学子中的佼佼者,他们也有英语优势,所以他们上课会比我们要轻松一点。我们在那里学习的日子基本上是很苦很苦,每天必须泡图书馆6小时以上,临近考试月基本就是驻扎在图书馆。我们开始的时候也觉得铺天盖地的英文课程让人一下子很难消化,但是我们比local多的是恒心与耐力。我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PPT重复看,重复理解,不断更新我的笔记,把local用来玩耍的时间用来学习,再难的课到了最后,理解水平达到一种“顿悟”的境界,面对考试自然也就游刃有余。这就说明了一点:无论起点有多低,只要肯认真读书,就没有攻克不下的难关。
最后是关于香港那些非学习的故事。留学是体验国外生活的最好的一种方式。 在香港的一年我并没有觉得香港有多么的好,而且还会时常怀念大陆的好,毕竟香港近几年已经没落了。但是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它的时尚感,它的节奏感,它的前沿感,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
对于学习而言,我经历了在汕大担心去不了(因为大一下学期会有课程挂科)到在香港的时候担心回不去(香港的考试挂科了就要退出全英班);经历了刚开始想逃离香港这个鬼地方(因为一开始经历了香港学生的异样目光,他们会认为我们这些大陆来的学生在抢占他们的资源);到我不舍得离开香港(我交到了自己的local朋友,并且还交到了高考大陆考去香港中文大学的学霸朋友,他们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尊重你,同时香港提供的国际资源是汕大没有办法媲美的:比如说你的教授就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比如说作为一个内陆来的交换生给一群local学生讲解解剖的那种优越感。我体验过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宏大,然后深知自己有多么的渺小,学习到如何去掌控学习,并知道自己需要为理想更加地奋不顾身,就足够了。
最后感谢汕头大学医学院提供给我这么好的交流机会!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16中港班与当时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合影。
我与我的解剖小组!
CUHK的老师给我们16中港班的考前加油大餐!
让人胆颤心惊的考场!
我的“自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