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感言专栏-王齐
[返回]
仔细想想前往香港学习至归来到如今所经历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感激学校,感激这段难忘的经历。
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的这段日子,正是开始大规模地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对地域文化的不熟悉,再加上学习上的种种不适应和对内容的不理解,的确让我在有段时间倍感压力,甚至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但在第一次解剖课上,我认识了组内一位同样来自大陆的学生,和她的交谈让我逐渐对这个有点陌生的学习环境放下了自己的多虑与戒心,从那之后,我开始走出自己的圈子,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发现,之前自己的种种怀疑,都过于主观。在这所蕴含多元文化的大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糟。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理论课教学方式不同于我们在汕医学习一样的小班教学,两百多个人集中在一个lecture hall里,教授或是站在电脑边,或是站在教室的正中央,100分钟一门课,教授上课时,全场鸦雀无声,只能听到劈里啪啦的敲键盘的声音。这其实可能和国内一些高校的上课方式一样,但又不全是一样。教授下课后不会马上离开,他会询问学生们是否有问题,是否能跟得上教学的速度。有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和同学们讨论问题至中午一两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
医学院的课程设立在大二这一年并不算太满,也得益于此,我能够有时间在课后消化上课高强度的学习内容,也可以给自己余留时间,去锻炼身体,或外出去看看校园以外的香港,是否有不同于我原本看法的一面。
虽然每周上课的时间看起来很少,但是每节课无疑如同一场战役,我也从一开始惊讶于本地同学课上狂敲键盘,逐渐转化并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课前老师会把自己上课的课件发到教学系统供学生预习使用,而这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得益于每次上课前的预习,我才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授课速度,也可以在上课时更好抓住重点,在老师的讲授中启发新的理解。而课后,由于上课地点离图书馆很近,图书馆变成了我除宿舍和教学楼之外最常去的地方,每日的复习消化,也很好地巩固知识,一步一步为后面高强度的考试盖好坚实的基础。三点一线的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建立起来,开始我会感到疲倦,但逐渐便成为了习惯。对于学习一门专业课应该怎么学习,于我而言,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
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这一年,我们的学习生活并不仅限于专业课,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样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渗透。解剖课开始前,老师带领着我们静默一分钟,向为医学教育无私贡献的无言老师表达我们的感谢,在一学年后,我们会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片上写下我们上完解剖课后的所思所想,向无言老师表达感激。通往解剖室的路上,两边布满了学生写给无言老师的卡片和无言老师的名字,每次走过这里,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走入一个神圣的殿堂,一个要对生命负责,对生命敬畏的殿堂。解剖课上负责讲授的tutor们,也同样用他们的行动在告诉学生们要尊重生命。解剖课上,我们打开了解身体奥秘的大门,也领悟作为一个医者,对生命尊重的基本要求。“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这句话,在这一年,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当拥有的态度。
在香港中文大学这一年,我经历过一名医学生的日常生活,行走于三点一线,学习理论知识,在讨论课上讨论案例,巩固知识点,在解剖室复习人体的种种构造;我也体验过一名在外学习的学生的生活,在周末抽出一点时间,到学校外走走,体验当地的文化或者了解当地医疗系统的分布;我也深刻感受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考试月,每天八点开始学习至深夜,高强度复习坚持一个月,只为最后三天,更好完成学校对我们学习情况的检验。
这一年,我们十位同学,多少痛苦快乐都一起走过。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回到汕医的某个下午,课后,我们收到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邮件,上面,我们十个人的学号一同出现在了“pass”的名单上,那一刻,仿佛时间停止,这一年,一切已成回忆,但仿佛其中经历的困难挫折,都已经不算什么了,留下的是满满的回忆与收获。
回首,当下感受到的轰轰烈烈,如今化作美好的回忆。常常充满感激,感激自己能够珍惜这一次机会,珍惜这一年;也感谢汕医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回校的时候有更多的想法并将想法与学校分享。
一直为自己能在汕医读书而感恩,而骄傲。
Thanks for enriching my life.
摄于大学图书馆附近
摄于香港中文大学科技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