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专栏

学生感言专栏-林颖怡

[返回]

 

在汕医大三上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回忆起近一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交流的那段日子,有收获,也有遗憾。

还记得当初报读汕医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汕医诸多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其中,能在大二的时候就在中大交流整整一学年的这个项目,对我就有十足的吸引力。一方面我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内地教育系统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又可锻炼我的英语学习能力。于是,能够争取到这个机会,本人万分激动。

初到中大,如何融入香港小伙伴的学习小组是一大挑战。在去交流之前,我们十人被随机分到十个不同的学习小组中,以避免我们自个儿抱团而难以融入中大的大集体中。然而,当初我们除了知道自己会被分配到的小组的组名,有什么人,有多少人,如何联系小组成员等,我们一无所知。以至于刚开学时我自己一人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听课,略感孤单。但幸运的是,在第一节解剖实践课上,我遇到了一位和我同一小组的男生Brian,他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上理论课时跟他们小组坐在一起,于是,我上课不再落单。

在学习这方面,中大的全英授课对我来说一种难得的享受,授课老师英语发音标准,语速适中,没有奇奇怪怪的口音,并不难听懂。诚然,一开学时上的膜电位的生基础理内容有些难懂,但在做好较充足的预习准备后,课上还是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走的。哪怕课上还是有知识点没有理解,中大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我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一个名为Echo的录课软件对我帮助很大,通过这个软件,我可以反复听老师上课讲授的重点难点内容,知道我理解为止。此外,中大也会为我们学习的三大门主要课程的每节课提供相对应的简练的练习题,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有的老师,会为学生专门设计学习网页,例如生化反应的Train Map,肾生理的小视频,这不仅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

在中大众多的优秀教师中,有一位老师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即Prof. Shum,她负责我们局部解剖上肢的内容。她讲解到位生动,授课激情十足,课件简介精炼。她的理论课,在中大不计考勤的情况下,上座率仍有百分之九十之多,足可见她的现场魅力之大,我也深受感染,她所造的多条记忆口诀,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总之,她的课,是我目前上过最优秀的课,没有之一。而至于我在中大最喜欢的课,就非解剖实践课莫属了。我们一个小组十人,四把手术刀,一位大体老师,课程刚开始时,我还主要是一位旁观者,在解剖台旁站一上午,没有动手机会,只能为主刀的同学打下手。但是,机会还是自己争取来的,在一次盆腔的解剖中,我用一把镊子默默地把大体老师的睾丸一层层的分离了出来,小组的同学看到,说了声,“你分的好漂亮哦”,这句话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此后,我在解剖课上渐渐的活跃了起来,成了主刀同学之一。到后半个学期的上下肢解剖中,更是一拿起刀来就干一上午三四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反而是觉得有点小自豪,我今天解剖了一肢前臂耶。

然而,现在回想起中大这段学习时光,最让我遗憾的是没能充分利用中大充足的课余学习时间。在中大,学生只需要必修专业课,非专业课均为选修课,因此我们在中大只学习了专业课,没有其他非专业课占用我们的课余时间。而且,在我们最终的期末大考前,我们还有四周的自主复习时间,并不会一结课就期末考。按理说这课后学习时间是很充裕的,相比回到汕医学习来说,但当时的期末考准备还是觉得很紧张,内容多怕复习不完。现在,在经历过回汕医后,大二下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学习一个学期的内容并备考,以及大三上期末三周有十二场考试联考后,只觉得,当初在中大的学习复习时间真是分外充足,自己没能好好利用来复习记忆中大的授课内容,或者是学习下汕医的感染与免疫的课程,或者是为USMLE稍作准备,也真是十分遗憾。

时光荏苒,过去的遗憾已经无法弥补,过去的经历还是值得收藏、

最后,十分感谢汕大医学院和李嘉诚基金会对学生发展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宝贵的交流机会,谢谢!

解剖小组合照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