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首页  ->  国际交流
赴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学习:黄源长(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高中毕业于汕头市金山中学)

黄源长,临床医学专业2019级学生,2024年赴英国牛津John Radcliffe医院短期学习,高中毕业于汕头市金山中学。


John Radcliffe医院,作为英国地区的顶级医院,拥有900多张床位,病房宽敞整洁明亮,医护工作者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医疗工作。

与国内医疗环境相比,John Radcliffe医院最大的不同便是医护关怀与工作效率:

和在汕医学习的PMED课程提及的知识一样,John Radcliffe医院的医护人员深度贯彻着“以患者为中心”“由患者做决策”“人文关怀”等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会无微不至、事无巨细地关怀着患者的病程甚至生活,从疾病的症状体征,病情的进展,到情感的需要,都是我们在查房中会关注到的。每天的查房,我们会在一个患者身上投入30分钟左右的时间,关怀患者,了解病情,制定出当下最合适的诊疗计划。作为中国的年轻医生,我们需要向英国医疗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同时也是我们最薄弱的一点,便是人文关怀。我们面对的是一名需要接受帮助的患者,不仅要用我们扎实的医学基础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选择,也要为患者展示我们的尊重与关怀。”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其次是工作效率。由于人口较少以及医疗资源分散的原因,英国医院的工作效率较低。不同于国内忙碌的病房氛围,英国医生的工作氛围较为轻松。而且有时候患者需要等到几小时甚至大半天才能碰上自己的接诊医生或者主管医生。虽说国情不同,但这也是我们在国内不敢想象的情景。不过英国医疗系统的治疗质量世界有目共睹,工作细致严谨,无滥用检查治疗情况。这些优点也都是我需要鞭策自己进步的地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临床技能。或许是国内外临床技能指南的不同,我在见习期间感受到了一些显著不同。首先是体格检查时腹部触诊的体位要求,中国的指南是需要患者平躺在床,屈髋屈膝放松腹部,而英国医生是要求患者双腿平放。经过交流,组内顾问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体位更有助于完成对腹部各器官的清楚触诊。另外让我大为震惊的是动静脉抽血操作。英国医学生及医生的消毒操作顺序均非以进针点为圆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而是用消毒棉巾来回反复擦拭消毒区域。随后在穿戴非无菌手套的情况下再次触摸已消毒完毕的进针区域二次确认进针血管。经过多次与不同医学生及医生的交流,我得到的答复是“只需保证针管未污染即可,消毒后触摸消毒区域为了再次确认进针部位,中国的操作方法会更好”。显然答复并未消除我的疑惑,但这也让我坚信我国医疗的“无菌原则”更具优势。

出国交流不是为了朝拜西方所谓的先进医疗,而是开阔我们的眼界,看看其他国家的医生医学生是用什么方式做着和我们一样的工作,近距离地感受不同的医疗环境,真切地感受其优点、劣势,取长补短师夷长技,另外用别人做的不好的地方警示自己,不犯相同的错误。这便是我认为的交流的意义以及交流的感悟。


1744444812803827.jpg

1744444817795722.jpg

1744444849562484.jpg